17 世紀倫敦大火之後,如今的唐人街出現了第一批建築。該地區的所有者傑拉德勳爵允許開發商尼古拉斯·巴本在現在的傑拉德街上建造房屋。
18世紀,第一批中國水手作為東印度公司的雇員出現在倫敦。
19 世紀 40 年代,英國接管香港,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抵達倫敦鋪平了道路。
1880 年代,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水手和商人在萊姆豪斯區定居和做生意,倫敦第一條唐人街在東區紮下了根。中國商店和咖啡館開始湧現。
1914 至少有 30 家華人企業在萊姆豪斯營業,其中包括幾家洗衣店。
1939-45 倫敦東區的空襲給萊姆豪斯社區造成了巨大的破壞,以致該社區開始向西蔓延至現在的蘇豪區唐人街。
1945-50 年,從遠東歸來的英國士兵帶來了新的中餐口味;隨著社區利用這些新客戶,餐館開始在新唐人街湧現。到 1950 年,英國有大約 2000 名華人,其中包括許多戰時商船隊的退伍軍人。許多人都在唐人街的新餐館工作。
1960 年代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從香港來到倫敦,在蓬勃發展的餐飲業中工作。隨著這些工人的妻子和孩子搬到倫敦與丈夫團聚,唐人街的社區進一步壯大。
1970 年《每日電訊報》發表了一篇題為「傑拉德街的奇怪社區」的文章,重點介紹了唐人街如何從一個僅有餐館的區域演變為一個由「中國理髮店、中國美容院、中國計程車、會計師、書店和圖書館、超市、旅行社、賭博俱樂部甚至商會」提供服務的社區。1970 年代初期,社區生活進一步發展,學校開始為唐人街的孩子們傳授母語,並保持與祖國的聯繫。當地俱樂部和電影院被租用來放映中國電影,觀眾爆滿。
1978 倫敦華人唐人街協會成立,旨在加強唐人街社區與市議會、警察局以及蘇豪區以外社區之間的聯繫。
1979 華人社區中心開業,成為受歡迎的聚會和社交活動場所。
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,威斯敏斯特市議會認識到唐人街的重要性,與華人社區合作開展了一系列改善該地區的舉措,包括修復萊爾街 18 世紀的店面。
1985 年,唐人街首次舉辦有組織的農曆新年慶祝活動。
20 世紀 80 年代末,傑拉德街、紐波特廣場的部分區域和麥可斯菲爾德街被劃為步行街,並修建了中式大門、街道家具和中式寶塔。
2002 年唐人街的農曆新年慶祝活動擴大到萊斯特廣場和特拉法加廣場。
2016 年 7 月 25 日 2016 年 7 月 25 日,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為沃德街上的新唐人街大門揭幕。該大門由中國工匠製作並在倫敦組裝,具有清朝風格。